查看原文
其他

从爱情神话沦落到“性缘脑”,观众还吃不吃甜宠这一套?

文化产业评论团队 文化产业评论 2023-11-22

第4038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不久前,央视网官方微博发布一组批评部分甜宠剧的“性缘脑”漫画,将“性缘脑”一词推上风口浪尖,引爆了网友们对当下影视作品中相关现象的抨击与讨论。这种以爱情为本位,一切从两性关系出发的观念,一直被视为部分影视剧,尤其是甜宠剧招徕观众的“法宝”,但近年来,法宝似乎失灵了。“性缘脑”究竟是什么,近年来又为何被大众厌弃?这对影视行业,又有什么启示呢?


  

作者 | 范圆圆(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场景观众总会经历一两次:


看的是不同的电视剧,时代、背景、故事主线明明都不一样,看到最后却发现它们似乎是一样的,不管大事小事,原来都是为男女主角的爱情服务的。管你是三界第一的尊上还是人间某个岗位上的小平凡,统统得屈服在爱情的脚下,什么自我、工作、理想全部往旁边稍一稍,更别提剧中异性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了,问就是为了爱情。


△央视网锐评“性缘脑”引得网友速速围观


也难怪央视网官方微博发布的漫画会得到如此多网友的共鸣,部分甜宠剧秉持着“男女主爱情驾到,统统闪开”“干啥都得谈个恋爱”的原则,把劣质的工业糖精疯狂地往离谱的剧情上撒,最后不但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还对观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可以说,观众苦这样的剧集久矣,央视网官方微博发布的漫画不可不谓是正逢其时,其中“性缘脑”一词,正是对这种状况的完美总结。


性缘至上=爱情至上?为什么甜宠剧是“性缘脑”重灾区


性缘脑,顾名思义,是性缘关系在脑内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具象化表达,主要指一种将两性关系视为关键因素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下,一个人接触到异性之后,第一时间就会从性缘的角度看待、评判对方的条件,从而评估自己与对方在两性关系上的可能性,同时也会窄化正常的两性交往、错误判断正常的两性关系。在生活中,其实以“性缘脑”为代表的思维模式无处不在,“她/他看了我一眼,她/他一定是喜欢我”“男生和女生走在一起,那肯定是男女朋友”,更有甚者将个人价值的大小直接等同于是否婚恋,这些都是或明或暗的“性缘脑”表现。


△社交媒体上关于“性缘脑”的讨论


在影视剧中,性缘脑表现的就更具体了,这些剧集往往以两性关系作为一切的动机、情节助推点和人物关系的落脚点,在这些故事里,一切都成为了爱情的背景板,人物关系也是这么安排的:男二肯定要喜欢女主,但是爱而不得只能默默隐忍,女二多半是个恶毒角色,还不是因为对男主爱而不得,男主女主就更别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性缘脑自然而然的和恋爱脑搭在了一块,既然不论是职业剧、战争剧、仙侠剧还是校园剧,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永远是第一位,任何事情都不能比他们谈恋爱更重要,那么女主为爱抛弃家人、事业和其他重要的东西,好像也不那么难理解了。


△不得不说央视网的吐槽非常精准


在这些剧集里,性缘以一种歪曲化的爱情模式出现,凌驾在人物、情节、故事之上,成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祇。因此,判断一部剧集是否“性缘脑”,有没有爱情并不是判断标准,一切从性缘出发,甚至妨害到了情节、故事合理性的,才算的上是性缘脑剧。


这次被央视网点名批评的甜宠剧,可以算是“性缘脑”的重灾区了。甜宠剧是近年来时兴的一种类型剧,可以视为偶像剧和爱情剧类型的融合模式,它主要通过男女主角之间感情的“甜”与“宠”作为主要卖点,吸引观众。甜宠剧最早出现在2017年,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双世宠妃》正式确立了这一电视剧的类型概念。


△《双世宠妃》海报


为了满足观众对爱情的美好幻想,甜宠剧主要着力具象化亲密关系的甜蜜、轻松,简化一段亲密关系可能遭遇的复杂情况,主打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美好的爱情是甜宠剧的核心与卖点,在剧集的渲染中,两性关系自然被塑造为唯一重要的关系。男女主人公或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接触、亲密行为,都是甜宠剧设置好的“糖点”。


△甜宠剧基本都会有男女主角亲密接触的场面


考虑到甜宠剧的受众多为女性,且改编的底本大多为女频小说,“宠点”大多被模式化为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宠爱,比如具有人格魅力与英俊外表的完美男主掌控全局,拯救弱小无助陷于危难之中的女主,并且为了表达这种爱的唯一与特别,其他人物关系、事件都成了对比爱情优先次级的参照物:甜宠剧中帅气多金的总裁对他人冷漠只对女主特别,即使有重要工作,也会因为女主遭遇了一些小困难(比如生病之类)毅然决然放弃工作。


△甜宠剧中的“霸道总裁爱上我”情节


可以看出,爱情的至高无上和排他性在甜宠剧中,很容易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描绘,而生活中其他比较现实的问题则在剧中被淡化乃至隐藏,在这样密集的描绘中,观众看到的,自然是爱情“超越”了一切。


因此,性缘关系能够成为甜宠剧的核心也不那么难理解了。甜宠剧是为了满足目标观众一系列的精神需求诞生的,观众对美好爱情的幻想、对快节奏生活压力的释放,都寄托在甜宠剧轻松、愉悦、扁平和赏心悦目的氛围和情节之上。甜宠剧像是一杯气泡丰富、甜味十足的“快乐水”,打开容易喝下去也容易。在这样的需求之下,甜宠剧成为了诞生“性缘脑”的温床,甜宠剧本来就是要突出爱情的“甜”与“宠”,要宣扬爱情带给人的快乐,在剧集中,两性关系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便成为了自然的事情。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点或许不该苛责,但某些打着爱情至上,最后呈现为性缘至上的甜宠剧,向观众输出的并不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爱情,而是让观众掉入了玫瑰色的圈套之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性缘脑作品一直在输出甜蜜的暴力


玫瑰色的圈套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往往以一种让人不易察觉的方式侵害你。性缘脑作品就是这样,一些离谱的价值观以一种更加不易察觉的方式存在于剧情中,好像只要这些错误是日常的可见的,就是可以接受,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它们都是甜蜜的暴力,裹满蜜糖,却给人实实在在的伤害。


首先是性缘至上对独立主体的矮化、驯化和消解。当性缘关系成为了唯一的、最重要的神话时,“以爱为名”就成为了一种伤害,在这样的爱情中,人格的独立、自我的意识完全让位于所谓的爱,好像不为对方牺牲点什么都称不上是爱情,殊不知一段良好的爱情关系应当是互相促进,互相尊重的。


△“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呀!”就是典型


更重要的是,以“性缘”的视角打量对方,无疑是对现代健全人格的矮化和驯化,在“性缘凝视下”,复杂饱满的人被简化为“好看不好看”“能不能当作对象”,在这些性缘脑剧集中,处在权力低位的女性常常属于被看的那一方,这种不善的眼光表现为对剧集中女性的一系列评判和低智化塑造,男主角经常输出“虽然你不好看,脾气也没那么好,但是我还是选择了你”这类言论,女性人物也呈现为等待拯救的“傻白甜”形象。


其次是性缘至上对道德伦理的逾越可能造成诸多问题。性缘至上的观念在这些剧集中往往披着爱情超越一切的外衣出现,乍看之下好像很合理,爱情能够超越阶级、种族、地域各种阻碍,怎么能不令人神往,但是需要明白的是,有些东西能够超越,有些不能,如果超越了道德乃至法律,只会让人无语。《偷偷藏不住》的设定实在让人磕不起来,女主初见男主是在初二,只有14岁左右,而男主当时已经是一个成年的大学生了,女主在未成年之时与男主的互动被塑造成一种“暧昧”,还在之后的剧情里不断闪回。


△看着总有点不对劲


更要命的是,男主对未成年女主的回应也是暧昧的。一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少女,和成年男性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对等的吗?剧集完全没有提供除了女主之外的视角,用浪漫爱情将可能产生的问题统统掩盖上,也许剧集本意并不是提倡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恋爱,但是表现出的问题不可不忽视,这种价值观也极有可能误导观众,造成不良影响。


△豆瓣的一些评论


最后是性缘至上导致的过度娱乐化,这点在联姻的甜宠剧和行业剧中尤为明显。行业剧倾向给观众展示某一行业的真实生活、情况,让观众获得情感共鸣,而甜宠剧一直强调浪漫至上,想要用“甜”与“宠”招徕观众,依靠惯性继续复制台偶与这些年浪漫爱情作品的成功经验,那么如何调和两者,做到甜而不腻,在真实中让观众们愉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很遗憾,正解暂时还没有找到,性缘脑作品却提供了大量反面教材。


在这些行业甜宠剧中,严肃、真实的工作环境被性缘至上的恋爱情节挤占,只沦为播撒着粉红泡泡的无关背景板。被央视网点名的《他从火光中来》《我的人间烟火》就是这样。《他从火光中来》的女主不停遭遇火灾,五次中四次都是男主英雄救美,火灾好像都是为了撮合男女主发生的,严肃的救灾场合实在不应该沦为谈情说爱的场所。《我的人间烟火》就更离谱了,那段经典的“地下车库喷洒灭火器”情节,不知道多少真正的消防员看到之后会两眼一黑。


△《我的人间烟火》产生的错误示范还让消防紧急辟谣


用来应急救灾的灭火器成为了“浪漫氛围”的助推器,很有可能会误导观众可以在救灾情况之外随意使用灭火器,这样会导致消防器材的浪费、造成安全隐患,还有可能违法。消防工作是辛苦的、危险的,消防员们的辛苦奉献与看不见的伤痛实在不应该被娱乐化、消费化,若是万事万物皆可让位于性缘,那我们真的会沦落到娱乐至死的地步。


在光鲜亮丽的包装之下,性缘脑作品成为了一道用腐坏食材烹饪的,看起来香喷喷的大餐,食用的观众却会因为这些腐烂的食材上吐下泻。描写爱情并不意味着要坠入性缘脑的陷阱之中,怎样把握观众的需求,制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剧集值得仔细思考。


甜宠还能发挥效用吗,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作品


对“性缘脑”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爱情的批判。爱作为文学艺术永恒的命题,是艺术作品创作无法回避的命题,这点对甜宠剧来说就更为明显了。但是,宣扬爱情的美好、展露良性两性关系的治愈和重要,不应该和陈旧落后的价值观混淆。爱不是贬低,爱不是伤害,爱也不是带有“性缘”意味的凝视。尤其在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的情况下,如果影视作品还将“性缘脑”叙事视为甜宠剧集的重要表达方式,得到的只会是观众的嘲讽。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相较于十几年前,人们的生活压力陡然增加,内卷与不确定性更是充满了人们的生活,在这种“压力山大”的情况下,大众更渴望获得情感支持与共鸣。能抓住心理痛点的作品,才是观众真正需要的作品,也是市场欢迎的作品。


何况甜宠剧发展乏力的状况也不容忽视。17年《双世宠妃》的成功让市场看到了甜宠剧的潜力,19年影视剧市场迎来了甜宠剧类型的大爆发,足足上线了106部甜宠剧,20年也有《传闻中的陈芊芊》等甜宠爆款剧出现,近几年市场上的甜宠剧数量依旧不少,但鲜有爆款、出圈的作品,2022年的一干甜宠剧如《花间新娘》《千金难逃》《惹不起的千岁大人》,评分与口碑都不甚理想。



△评分都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观众们已经审美疲劳了,甜宠剧“先婚后爱”“灰姑娘逆袭”等模式一再重复,再甜的糖吃一千次也会腻,观众们对甜宠剧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只做到无脑下饭的甜宠剧,必定会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无情落败。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作品呢?


需要明确的是,对性缘脑的批判不意味着“甜宠”这种类型的剧集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甜宠剧当然继续存在,也可以作为类型元素继续在其他剧中出现,但怎么“甜”,怎么“宠”,必须要好好思考。


首先,甜宠剧需要正确表达两性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女性角色的人设。部分甜宠剧之所以被口诛笔伐,原因就在于用陈旧的乃至有害的观念去表达两性关系。爱人先爱己,一个人如果还没拥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不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又何来谈爱呢?企图用一段亲密关系填补内心的缺失和抵抗生活中的不如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甜宠剧如果无法塑造独立的人,无法展露人物之为人的完整性,最终只会让观众在虚假的美好里逐渐感到厌烦。加之甜宠剧大多改编自女频言情,甜宠剧的受众也大多为女性,根据现实情况处理好女性角色的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甜宠剧里的“她们”,不应该只是爱情的附庸,被观赏的花瓶,被拯救的客体,也应该是有计谋、有野心、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体,女性不应该用自己的弱点去爱,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去爱。


其次,甜宠剧应该在提升质量的同时,提供给观众足够多的新鲜感。影视创作始终离不开好的剧本,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影视作品,能够讲好一个故事,让观众看见剧组的诚意,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一点,剧集的生命力大多来源于此。如果甜宠剧一味的按照惯有的套路敷衍观众,在快节奏的剧情中洒满逻辑漏洞,是不会得到观众认可的。强调差异,制造新鲜感是在同质化的甜宠赛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方法,以2021年的《我的巴比伦恋人》为例,该剧讲述24岁的网络信息监察员陈美如在生日当天,遇见了来自自己12岁日记中的人物——巴比伦混血王子,他自称为爱她而生,由此日记和现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段荒诞又有趣的爱情故事至此拉开帷幕。


△荒诞中又透露着好笑


“穿日记”加上“混血王子”的模式在甜宠剧的类型中无疑是新颖的,甚至新颖的有些荒谬,但依托着不错的剧本、演员优秀的表演、细致精美的场景与密集的笑点,《我的巴比伦恋人》获得了豆瓣7.2的评分,这在甜宠剧中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它为观众带来的新鲜感配合着不错的质量,成为了剧集制胜的法宝。


最后,甜宠剧应该抓住大众想要获得情感共鸣的痛点。造梦的剧集虽好,但终究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的寒冷有时候更令人难熬。现代社会在加速中,总是倾向于将人的工具效用发挥到最大,在对人本身的压缩中,大众那些被压抑、被忽略的情感需求十分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这给作为精神产品的影视剧提供了机会,甜宠剧也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爱情“甜”点的同时,是否更要思考该如何从其他地方与观众产生共鸣?如在行业剧+甜宠剧的模式下,如果能完整、真实的表现某个行业最真实的现状,让观众有代入感,岂不是比一味强调爱情至上更加打动观众?在剧中如何表现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情感、人物、情节,是甜宠剧制作值得认真思考的。


结语


央视网官方微博发布讽刺“性缘脑”的漫画,不得不说切中了当下甜宠剧创作的要害之处,这种将两性关系视为决定性因素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有害,在影视作品中更是有害。它不仅驯化、消解了独立的主体,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逾越道德伦理乃至法律的界限,并将万事万物娱乐化,传达给观众的是裹着蜜糖的有毒观念。宣扬爱情的美好并不意味着性缘至上,以爱情作为主要卖点的甜宠剧应当破除这一思维陷阱,正确处理两性关系与女性人设的塑造,提升质量的同时提供给观众足够的新鲜感,认真思考如何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状况下脱颖而出。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打破漫改剧扑街魔咒,《异人之下》“异”在何处?
美资独大,韩剧市场即将崩盘?
《不良执念清除师》火了,台剧是怎么做到叫好又叫座的?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维近4000期(持续10年有余,跨越近4000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范圆圆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